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博爱唐村千载寺创太极拳始末

2019-05-17 08:52 阅读量:6.2万+

华人号:i游河南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约到博,又由繁而简、由博而约的漫长历史过程。至明末清初之际,内家拳迅速崛起,最先是武当,而后是形意、八卦、太极,标志着武术史上新时代的悄然来临。

内家拳特点是技击与内功紧密结合,练拳与养生融为一体。在技击原则上,内家拳多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少胜多。

太极拳是内家拳中最富于智慧的拳种。然而,关于它的起源,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一种意见认为太极拳为河南陈王廷所创,另一种意见认为该拳为山右王宗岳所传,后传入河南温县陈家沟(又名陈沟),复由陈长兴传出。近百年来,两种意见相持不下,遂成武术史上一大公案。

然而,根据近年发现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修之博爱唐村《李氏家谱》,可以初步断定太极拳源于博爱唐村的千载寺,为唐村李氏与温县陈家沟陈氏所共创。

千载寺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城南8公里孝敬镇唐村西北偶的博内路东畔。千载寺原名为“无极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距今约1940余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最早的寺院之一,是太极养生功的发祥地。东汉末年,曹魏谋士徐庶的母亲曾亲笔题撰石碑一通,内有“祈求佛菩灵,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佑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之句,据此可判定,无极寺建庙之初的宗旨便是无极养生,由此而下,一脉相承。

千载寺僧人与太极宫道士的习武之风源起甚早。相传早在唐初,千载寺僧十力(河内人,614—727年)就博通“文武医易”,弘扬三教合一,精研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其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习武之风相沿不辍,并传教附近百姓,俨然为一方武学渊薮。

博爱唐村《李氏家谱》是李元善编修的。此谱从未见人著录。它的发现,缘于今唐村李氏家谱的续修。家谱系统记录了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这二百四十余年间唐村李氏共十二世的重要生平事迹,从而揭示了太极拳的源起之谜。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原为山西人,明朝太祖定鼎,因豫北于长年战乱天灾之后人口锐减,遂下诏移民。李氏始祖清江公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村,徙居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唐村。当时,官府在千载寺“设司驻员,迎迁分办”,大批移民在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暂得栖息,而“三教圣师”则对移民们“舍食传拳”,使山西移民深感恩德。在这次长途迁徙中,李清江与温县陈家沟始祖陈卜等人一同从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出发,沿途互相照应,“相舍衣食”,后在千载寺“拜圣结义”,为其后李、陈两氏共创太极拳埋下了伏笔。

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是创太极拳的理论指导

从清江公起,唐村李氏即以崇文尚武为旨,世代相传不替。明清两朝,李氏后人中考取进士、举人、生员功名者不乏其人,同时亦经商、传武,遂成为河内一大望族。至八世祖春茂(1568—1666),李氏家传武功出现质变,奠定了太极拳的雏形。

    李春茂考取生员后,即入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拜博公武道为师,“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擅观星相,推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李春茂在千载寺太室祠撰写了《无极养生拳论》,从哲学意义上阐发了无极养生拳的原理和功效,为太极拳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将《无极养生拳论》录之于下:

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  

同年,李春茂又撰写了《十三势行功歌》,强调以意领气,气行周身,以腰为轴,屈伸开合,动静相寓,默揆力意,从技术层面阐明了练拳的关窍所在,规定了行拳风格。

现将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所载之《十三势行功歌》录之于下: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故变化视神奇   势势存心揆力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闻静气腾然  尾闾中止神贯顶   满身轻利项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休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以下残缺]

太极拳为李岩、李仲、陈王廷共创

在完成了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准备之后,太极拳的出现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则是李春茂的儿子李仲、李信及他们的姑表兄弟陈王廷(字奏廷)

    李仲(1598—1689),字峰,号仲元,为春茂次子。李信(16061644),字岩,为春茂四子。《李氏家谱》称,李仲、李信与陈王廷在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拜师结义“创拳”,“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在中国武术史上,第一次把“太极”与拳术联系在一起。

《李氏家谱》关于李岩、李仲、陈王廷三表兄弟创太极拳的记载有三处:

第一处,《李氏家谱·序》记载:“八世祖讳春茂,字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竞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

第二处,载于该家谱李仲条目中:“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号大亮,配杨氏,行二,生五子,长元钦、次元臣、三占鳌、四元善、五元明,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陈王廷字奏廷——作者注)千载寺拜师创拳,助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革辞避杞县姨母家传拳,后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信遭贼冤杀,仲解甲离闯贼营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

第三处,载之于李信条目之中:“李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行四,生一子元斌少亡,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十七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栗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杀,洁妻妾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据陈家沟陈氏族人回忆,陈王廷的父亲陈抚民的碑记记载,陈王廷的母亲即为唐村李氏。陈王廷与李岩、李仲系姑表关系,李岩、李仲的姑母,即为陈王廷的母亲。

由于陈、李两家为姻亲关系,陈王廷自幼便拜其舅舅、武术家、武术理论家李春茂为师,与表兄李仲,表弟李岩一同习武练拳,直到创艺了太极养生武功。

李岩、李仲、陈王廷正是在《无极养生拳论》的指导下以无极拳、十三势为兰本,演绎创造出太极养生武功的多种套路。

太极拳的套路创新

从《李氏家谱》可以看出,当时流传的太极拳的套路有十三势拳、通背功等。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套路,一是围绕十三势拳所做的套路创新。在陈家,主要有十三势拳头套、二套、三套、四套、五套共五套十三势拳谱。在李家,也存有太极拳套路多种。如陈长兴传杨露禅的拳谱,陈清平传武禹襄的拳谱等拳谱的旧藏本,以及村内四所武校所用的多种拳谱。二是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谱。还有千载八势等养生武功。三是器械创新。博爱县王堡村所传的“王堡枪”也源于千载寺,为太极宫道人董秉乾所传。

《太极拳论》将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一个新阶段

    经明末清初的战乱变故,太极拳被迫衍化为两支,即唐村李氏与陈家沟陈氏,两支大体呈平行发展态势。

    由于唐村李氏的李岩、李仲一代及其子侄辈有十人参加过李自成军,曾与清军作战,生死殊异,故清军入关后,唐村李氏的太极拳发展颇受影响。李仲的五个儿子都一度远走浙江。长子李元钦终生以传拳为业,次子李元臣曾在安徽和河南舞阳传拳,四子李元善为武学训导,五子李元明在杭州武林享有盛名。但在唐村,太极拳仍在悄悄发展,至十二世李鹤林(1716—1808),太极拳又步入更高的武学境界。

李氏十二世太极宗师李鹤林总结创作了《太极拳论》,这一重要理论著作,把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李鹤林的《太极拳论》全文如下: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左重则左虚,右至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从之形,快能何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识“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辨详焉!是为论。

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二月二日在唐村习武堂的训论  李鹤林

李鹤林是李岩的曾孙,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李鹤林为贡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鹤林撰写了《太极拳论》和太极拳《打手歌》,精辟阐明了太极拳的练法和技击特点,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最经典的拳论文献,至今仍被各派太极拳奉为圭臬。

李氏流传之《打手歌》为七言八句,较之坊间流传之打手歌多了两句。其全文为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

刚柔快慢自有力,形观耄耋能御众。

最后两句把要达到的状态、效果表达的清清楚楚。

李鹤林所传弟子众多,除了李氏宗裔外,还有王安民、王霖苍、苌乃周、王宗岳等。其中,王宗岳是山西洪洞县凤凰村人,乾隆年间在唐村教书期间拜李鹤林为师,深得李鹤林的赏识。于是李鹤林倾囊相授,将祖传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打手歌》以及自己的《太极拳论》均传授给他。晚清以来,在武林中广泛流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竟与李鹤林的《太极拳论》几乎一字不差,可证前者正是李鹤林的《太极拳论》的传抄本。

李鹤林之后,唐村李氏中名师辈出,如李万清、李载清、李永龄、李永达、李永适、李嘉臻、李嘉际、李嘉忠、李嘉兰、李嘉芳、李振兴等,均为太极高手。直至民国年间,唐村李氏习武之风依然不绝。

再说温县陈家沟一支。

陈王廷(16001680)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亦为生员。清兵入关后,他投奔在登封玉带山举兵反清的李际遇。顺治元年(1644),李际遇兵败降清,旋被杀害,陈王廷也归里隐居,直到去世。在这三十多年中,他潜心研究道家典籍《黄庭经》,“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在千载寺太极拳的基础上,陈王廷又创编新拳,丰富拳理。

自陈王廷之后,陈氏族人中历代高手辈出,经有清一代二百余年研练浸润,陈氏太极拳日臻成熟完美,形成了独立而完善的拳理拳法体系,自成一格,名扬天下,为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唐村李氏广收弟子不同,在清道光年间以前,太极拳只在陈氏族人中代代相传,人称“陈氏太极拳”。大概直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才逐渐外传,并以北京为中心,衍化出杨、武、孙、吴四大流派,迅速流布全国。

如果说直到清朝中期之时,太极拳还只是一个拳种的话,那么到了清末民初,杨、武、孙、吴各成一派,成了五花竞放之势,大名鼎鼎的太极拳系才算真正形成。它是中国诸大拳系中形成最晚的一个,但恐怕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成为中国诸大拳系中最富于活力的一支。 

自明初以来,唐村李氏与陈家沟陈氏一直是耕读传家,保持着文武兼修的优良传统,不仅历代均有技击高手,而且也出现了杰出的技击理论家。这一传统也影响到其他四支太极拳。所以,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居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也较少保守性,显得襟怀坦荡,血肉丰满,平易实在。

文化优势,大概就是太极拳的活力所在吧?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博爱唐村千载寺创太极拳始末》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特殊)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博爱文旅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