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0 17:41 阅读量:2.7万+
华人号:i游河南□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冬云
洛阳伊川范仲淹墓园(简称范园)内,有一尊范仲淹塑像。范公着官服,目光慈祥,须髯飘拂,一手执卷,一手背于身后,脸上微带笑意。
这,不太像我心目中的范公,他不会这般悠闲自得、清贵安逸。
全国有多座范仲淹塑像。泰州的青铜写意塑像,范公素袍宽袖,蹙眉冷面,翻飞的衣袂间深藏忧戚,斧凿刀刻的面庞清癯严峻。这,更接近于我的想象。
范仲淹两岁失怙,少年求学,冷粥维生,刻苦到极点。他生命的底色悲凉沉重,他内心有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他一生崇尚与民共乐。这样的人,注定了人生不是轻逸享受,而是竭力奉献。
1052年,64岁的范仲淹旧疾缠身,自觉大限将至,向宋仁宗呈《遗表》,说的仍是邦国兴衰。至于身后事,他只字未提。
他逝后,声名日隆。宋代大儒朱熹称他“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明代名臣况钟“仰止范文正,宋朝第一人”。诗人冯梦祯有一段话有代表性:“公之一言一行,遗风余烈,无论士大夫争为传述,即妇人女子具能言之。”
范仲淹的经典形象,是如何生成?他为何超越时代被后世一直尊崇?
论官位,他长期任职于地方州府,做过短时间副宰相,官位不显赫。论文学成就,欧阳修、梅圣俞、苏舜钦等都是一时瑜亮,欧阳修比他还耀眼。论哲学成就,“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作为理学先驱影响更大。“北宋五子”中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已开始构建其宏大的哲学体系。论军事成就,范仲淹未有重大胜利,只是避开西夏锋芒、止住宋军败势。概言之,他在各门类具体成就并非极其突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李昌舒教授分析,范仲淹个人形象的生成及其经典化,主要有四个原因:在政治、军事、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他均有杰出成就;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他具有同样出身的士人出于掌握话语权的需要,将其权威加以经典化;在他去世后,当时各方面领袖,描述、塑造其形象,进而造就了一个影响大且范围广的话语场域;士人将其经典化,而统治者和普通百姓在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之后,也进一步推波助澜,从而强化了他的经典地位。
范仲淹墓周中强摄
◎长眠母亲身边
范园位于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头,墓园坐北朝南,北依万安山,南临曲河水,山重水复,气聚风藏。2006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内古柏林立,总面积35亩左右。
古人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唐代,北邙山葬满了达官贵人,“几无卧牛之地”,“洛阳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与北邙相距不远的伊川万安山下,成了达官贵人新的长眠地,姚崇、张说、裴度、范仲淹等唐宋名臣十几人(及其家族)都葬在万安山一带。
进范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塑像,这是2002年范仲淹后人所捐建。从塑像向北走,过景贤桥,是一道山门。歇山式建筑,飞檐挑角。山门北行20米,是建于清顺治年间的石坊,为四柱三门式。石坊再向北20米,是范公祠堂,它坐北朝南,占地430多平方米。
石坊和祠堂间,是短短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翁仲、石狮、石羊各一对。这些北宋石刻,颇有价值。
祠堂历代有兴废。现存祠堂,也是2002年由范仲淹后人复修。祠堂三楹,雕梁画栋,内塑范文正公衣冠金身坐像。
祠堂西北9米处,是范仲淹墓。冢高4.5米,周长30米。墓前石碑上刻“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碑立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为翰林院检讨、河南府知府张汉所立。
刚过清明,范公墓新添黄土潮润,墓前堆放着花篮。
范仲淹墓东北40米处,是他的长子范纯佑的墓,墓碑亦为张汉所立,上书“宋范文正公长子监簿公墓”。
范纯佑墓东南,是范仲淹母亲的墓,墓冢、墓碑大小与范纯佑墓相同。墓碑上刻“宋范文正公母秦国太夫人墓”。
78岁的范成实,是范仲淹第29代孙,从1994年就给老祖宗守墓了。他说,范仲淹生前没时间照顾母亲,范纯佑辞官照顾奶奶,母亲过世前交代范仲淹,“我在阳间没抱过孙子,到阴间要背着孙子,让孙子离我近些,葬我上边。你老了,葬我下边”。这种墓葬排列,叫“扯儿背孙”。
◎葬在他乡伊川
范仲淹墓北侧四五百米处,是范仲淹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
范纯仁墓,冢前石碑上刻“宋丞相忠宣范公墓”。此碑立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九月。范纯仁墓后面,分别为范仲淹三子纯礼、四子纯粹的墓。
这三个儿子,为啥要葬得离父亲这么远呢?“范纯仁官做到宰相,父亲做到副宰相。范纯仁墓选在父亲墓北侧四五百米远,意在给父亲留足拜谒空间。也避免了后人议论,说父亲官做得不如儿子大。”宋赞斌说。他是洛阳范仲淹研究会秘书长、伊川县文化研究院院长。
范园极安静。范成实说,平时压根儿没人,周末会有几个人。
在范园盘桓大半天,只碰到了一个中年妇女,她在祠堂内向范公像鞠躬,还往募捐箱里塞了一块钱。问她了解范仲淹吗?“不知道不知道,你要去问看门的。”
范仲淹祖籍苏州吴县,他为何葬在伊川?
宋赞斌说,关于范仲淹葬在伊川,学界有不少说法,有皇帝赐地说、皇帝结缘说等。而他多年研究认为,万安山一带是风水宝地,隋唐多位名人葬于此。此地离北宋京城开封三百余里。这些都是范仲淹择此地归葬的理由。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他将母亲和生父或继父葬一起,都不合适,只有另起新茔。他事母极孝,随母长眠也是他的心愿。他与姚崇身世一样,都是早年丧父、母亲改嫁,两人都是政绩赫赫。姚崇把母亲葬在万安山,自己随母长眠。范仲淹崇仰姚崇,也比照姚崇办理。
从范园向东走200米左右,就到了姚崇墓园。
这是一处中式四合院,一对老夫妻守着。院落内,有姚崇祠堂,祠堂后是姚崇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守墓的老夫妻,是范仲淹后人,两人养了两条狗一只猫,种了一院子菜。芫荽没人吃,开了一片细碎小白花。姚园内还有樱桃树,结满黄红色樱桃。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极有影响。范仲淹因敬仰他归葬伊川,现在是范家后人为他守墓,范姚两人也是奇妙的缘分了。
据称,明代,从吴县范氏族人中,通过抓阄挑人来伊川守墓,范昌期抓到阄,就来了,他落户在范园附近许营村。这个村子现在有3600多口人,范姓占三分之二,都是范昌期后人。
80岁的退休干部范章,是范仲淹第28代孙,他对范仲淹研究有心得。他清晰记得自己5岁时就随族人参加祭祀活动,他回忆:“祭祀过去是一年两次,杀一头猪宰一只羊,祭祀后将肉分下去,每家还会分几片麻叶几个蒸馍。祭祀时,族人要到祠堂里排两行坐着,听族长讲范氏家规,范家人只能办好事不许办坏事,办了坏事,就不能参加祭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么多年,范氏祭祀始终未停过。”
范章还记得自己长大后看守墓地的场景。他说,范园原来没围墙,怕人偷墓地的柏树,范家成年男人要轮流看守。1958年冬天下大雪,园子里没房子,打口窑,他和几个男人轮流出去转圈巡视,累了就在窑里披着被子歇歇。“受罪也没人抱怨。”
范仲淹墓前神道碑碑文
◎忧乐天下思想
提到范仲淹,绕不开他的《岳阳楼记》。南宋文学家、抗元英雄谢枋得在他编辑评点的《文章轨范》卷六中,将其列为压卷之作,通篇圈点无批注,以示至文无言之美。清代学者蔡铸赞:“见地高绝,洵非常人所及。”
北大教授张剑撰文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思想高度、情感力度,横绝古今,感人至深。千百年来,唯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与之相仿佛。张剑赞叹:“这种思想与情感上绝对的、决然的气势,迷漫八荒,充塞宇宙,足以弥合或超越所有的断裂与缝隙。”
范仲淹既有横绝古今的思想高度,又有多情、丰满的人格特征,绝非干瘪、抽象的道义符号。
他重视世俗生活的建设,自奉甚薄,但能在苏州购买良田千亩,创设义庄,赡养庞大族人,除了自幼养成的节俭习惯,理财亦属有方。他58岁生下儿子范纯粹,对于情爱之事,到晚年也不排斥。
他的词传世只有5首,但情感十分丰富,既有绝域穷塞、将军征夫的“浊酒一杯”,又有略带颓废的“争如共、刘伶一醉”。既有“明月楼高”的游子乡愁,又有“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爱情相思。
1957年8月,毛泽东写信给家人,谈读范仲淹的两首词《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感受,“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他又说,“睡不着,哼范词”。
范仲淹的伟大之处正在这里,他与常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却能由己推人,再及于天下万物,实践着传统儒家出处品格的同时,又在思想和情感上实现了超越。他为宋代士人树立了新的精神气质和道德风貌,为后世开辟了一块充满感召力量的精神高地。
伊川历史悠久,历史上与它结缘的名人,如峰峦叠嶂,范仲淹当是其中高峰。他路过,留下,成为伊川永远的光荣。范公曾言君子不独乐,应后天下之乐而乐,值当今盛世,范公或终能悄然而乐,与民同乐了。
◎引领变革之风
元初文宗元好问评价范仲淹:“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范仲淹有杰出政治才能。他主政江浙时遇到大灾荒,他组织了多种划船比赛,举行盛大仪式,自己天天乘船看比赛。还动员各寺院住持修寺庙,动员大户开修粮仓、房屋。他的举措,正是现代经济学的“拉动内需”,他要广开财源,增加就业,解决灾民谋生问题,切实减轻政府负担。
范仲淹政治生涯留下的最大财富,当是“庆历新政”。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北宋中期“太平”表象后的深刻危机,以“穷则变,变则通”为思想武器,急切呼吁改革,引领和推动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之风。
1036年,范仲淹向朝廷进献政论四篇,“四论”讥刺时政,充满战斗精神,力扫腐朽气息,引起朝野巨大反响,为日后庆历新政的实施,打下了思想基础。
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吕夷简罢相,守旧势力遭打击。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新派人物纷纷进用。政治风气的大变,为庆历新政推行扫除了障碍。七月,宋仁宗责成范仲淹等人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奏进新政的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北宋中期改革与变法由此展开。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复生撰文称:“庆历兴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改变了数百年来地方官学不振甚至缺失的状况,新政虽短暂,但兴学之令未取消,地方兴学仍然在各地次第推进。此后神宗、徽宗都有兴学之举,宋代的学校教育发展至于鼎盛。”
范仲淹还倡导学风改变,其标志是古文运动的兴起。范仲淹提携和表彰的孙复、石介等人,都是推动古文运动复兴的战将。
北宋中期,一批批新儒相因而起,蔚为大观,影响所及,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哲学以及政治、教育、科举等各个领域。杰出的历史学家蒙文通说:“及至仁宗庆历以后,新学才走向勃然兴盛的坦途,于是无论朝野,都是新学的天下了。”时代风尚在庆历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
刘复生评价:“范仲淹是北宋中期推动变革之风的引领者和倡导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勇于革新的主流精神,得到后世高度评价。他在倡导改革的活动中,是把社会包括政治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当作整体来看待的,表现出宏大的气魄。”
苏轼一生三度遭贬,致力于改革与新政的范仲淹一生也三次遭贬。第一次,僚友称赞:“此行极光。”第二次,僚友又说:“此行愈光。”第三次,送行的朋友说:“此行尤光。”范仲淹哈哈大笑:“仲淹前后三光矣。”世俗眼光中的“滑铁卢”,却是他回忆时最大的骄傲。
范仲淹的书斋名叫岁寒堂,取自“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写道:“因命其西斋曰岁寒堂,松曰君子树,树之侧有阁焉,曰松风阁。”
几句话里,有历尽沧桑的百年故庐,有枝繁叶茂的数棵松树,有认祖归宗的中年游子,也有期于千年的君子之风,感慨万千又一派淡然。
链接:《范仲淹神道碑》,又称褒贤碑,欧阳修撰文,碑额由宋仁宗亲篆“褒贤之碑”四字。碑文由王洙书丹,碑文隶书30行,满行72字,尚存1511字,欧阳修评价他写的这通碑文:“峭劲,多带篆体,真出唐人隶书之上。”北宋以后隶书碑文很少,王洙的隶书书法艺术作品,除此之外,更难寻觅,弥足珍贵。这通碑,为研究北宋的历史文化以及书法发展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绘图王伟宾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