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我是黄帝故里,我在河南新郑

2022-04-02 21:04 阅读量:6.8万+

华人号:文艺河南

(制作:思澄)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

具茨山下溱洧河畔

华夏文明从这里开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岁月在新郑留下的印记

清晰可循

翻开新郑

文明之风拂面而来

文学兴盛经久不衰

品读新郑

绚丽文化目不暇接

遗留文物星耀苍穹

(摄影:徐永华)

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

新郑市梨河镇赵庄潩水东岸上

石器在碰撞中叮当作响

先民们在这里

狩猎采集 繁衍生息

(摄影:苗志勇)

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

从“茨民氏”到“辰放氏”

具茨山地区的古老族群

从狩猎走向部落

遗留下3000多处岩画

神秘的“无字天书”

被视为中华文明可考的源头

(摄影:孙水香)

8000年前新郑裴李岗人

制陶器作仓廪

巧酿酒精研谷

开启中原地区农耕时代

文明在此初露曙光

5000年前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新郑出生

联炎帝战蚩尤

统一华夏始制衣冠

建立“中华第一古都”有熊国

被亿万华人视作

心灵圣地、精神家园

中华五千年文明由此开端

45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

黄帝后人重黎受封有熊

在此建立祝融之国

成为春秋楚国先民起源地

距城区向西7.5公里

人和寨龙山文化古城址

90米的城墙夯土

历经风雨屹立不倒

诉说着漫长的故事

进入夏商时代

新郑市区向北6公里

168万平方米望京楼遗址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商代城址“套”在夏代城址上

京畿之地上演“双城记”

春秋之初

周宣王之弟姬友

将在陕西的封地“郑”

迁到溱洧之水交汇处

建立“四十五里牛角城”

定名“新郑”

直至今日从未易名

此后2700多年

韩灭郑、秦一统

历经唐宋元明清

走进新中国撤县设市

跻身全国县域百强

稳坐河南县域经济首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中华文明在这里

传承有序、延续至今

从子产不毁乡校

开创国家文明教化

到仁义胡同里的礼让佳话

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明风尚与新郑相伴至今

道德模范 井 喷涌现

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文明已成为新郑的“底色”

当历史的烙印借助文字

雕刻在新郑逝去的时光里

流传下耳熟能详的

诗词、名篇、成语

传诵至今、经久不衰

厚重积淀的精神给养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文明起源于文字

文字滥觞于岩画

从具茨山上星罗密布

刻满符号和图案的岩画

到黄帝史官仓颉造字

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文字在时光中初见雏形

为后世经典流传奠定基础

被誉为“东方最浪漫的爱情诗”的

21篇《诗经・郑风》

至今仍在溱洧河畔回荡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尽是女子相思的优雅和惆怅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尽显男子温润如玉的品质

更有“溱与洧方涣涣兮”中

重现新郑“三月三”上巳节

青年男女在溱洧之畔的热情率真

(摄影:刘小强)

翻开《左传》品春秋

关于新郑的篇章散落全书

开篇《郑伯克段于鄢》

从新郑起笔讲述春秋诸侯纷争

《烛之武退秦师》以舌辩之能

说退新郑城下秦晋联军

《子产论证之宽猛》蕴含思想

被孔子推崇为“古之遗爱”

从春秋纷争到风云战国

语出新郑的成语、典故

不胜枚举

名相子产“不毁乡校”

广开言路是为仁

刺客聂政为友报仇

“屠肠决眼”是为义

国君郑庄公“掘地见母”

其乐融融是为礼

商人弦高“犒师救国”

退秦军是为智

郑商立盟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是为信

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德

植入血脉、沁润人心

那些唐诗宋词的鼎盛时光中

生于新郑的白居易

《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

讽喻诗意激气烈

闲适诗淡泊平和

冢于新郑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卖油翁》

开创一代新文风

那些悲欢离合的诗句

在新郑尘封的历史中俯首皆是

唐朝中兴名相裴度

“鸥鸟亦知人意静

故来相近不相惊”的惬意

隐居东里的布衣诗人杨朴

“蒹葭影里和烟卧

菡萏香中带雨披”的洒脱

大明首相高拱

“无端清切惊残梦

暗引悲秋万里心”的伤感

如今的新郑

将这些诗词文化资源

与时代的发展血脉相连

通过白居易故里诗歌文化季

欧阳修经典诵读等

活动传承诗歌文化

打造“中华诗词之乡”品牌

传承文化基因

倡树时代新风

1977年裴李岗遗址

因其鲜明时代特征和

独特文化风貌

被考古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填补了仰韶文化以前的空白

遗址中发现的碳化枣核

印证了穿越历史烟云的红枣

早已融入当地

日常生活、民俗习惯

在新郑演绎着独特的

“红枣文化”

(摄影:靳炎生)

“三月三拜轩辕”

每年一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将华夏炎黄子孙齐聚新郑

生动诠释着

“黄帝文化”的魅力

成为“黄河文化”的奠基和精髓

因百家姓90%出自

黄帝姬姓分支

新郑衍生出“姓氏根亲文化”

成为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

寻根圣地

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

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

春秋期间380场战争

近一半与新郑有关

各类遗址、民间故事、古迹文物

构成了独特的“郑韩文化”

溱洧河畔至今回荡着

《郑风》古韵

“诗经文化”在此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为中华文化

重要发祥地的新郑

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

众多圣贤

郑国名相子产、法家先驱邓析、

战国思想家申不害

水利家郑国、法家韩非

西汉政治家张良

建筑学鼻祖李诫、诗王白居易

元代思想家许衡、大明首相高拱

……

他们的品德、人格、思想

学说、贡献及影响

构成了厚重的“圣贤文化”

千百年来为新郑这座城

提供着精神给养

从裴李岗时期

开启手工业生产

到郑韩时期

冶铁锻造巅峰发展

以至“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直至今日

新郑的手工艺人

仍用工匠精神

守护着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在新郑历久弥新

太清村舞狮、时家牛皮鼓

三里岗村李记菜刀

枣花馍、剪纸、香包膏药

水晶雕刻、金属錾刻

……

众多传统记忆

在传承中创新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郑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华灯初上时

满城尽是戏迷声

各类公益培训中

市民从“享受文化”变“参与文化”

城市书房和农家书屋里的

“书香四溢”

乡村老人在家门口看戏的

“欢声笑语”

让新郑更具文化内涵、文化温度

河 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其一

被郭沫若誉为

“东方最美的青铜器”的

“莲鹤方壶”

1923年在新郑李家楼

郑公大墓出土

为安顿此批文物

而成立河南博物院

“先有郑公大墓

后有河南博物院”成为共识

同时期的郑韩故城遗址

被称作“露天博物馆”

16平方千米内遗珠散落

宫殿宗庙基址、

铸铁遗址、冷藏室遗址

铜兵器坑、

钱范遗址、制陶遗址

成为世界范围同时期

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

面积最大的古城

漫游新郑

可以走上2700多年的古城墙

静听穿越时空的城下厮杀

在郑王陵车马坑旁

亲眼目睹郑国国君的豪华车队

从郑国祭祀遗址的九鼎八簋中

感受历史中的余烟缭绕

透过青铜编钟的夔龙纹饰

跨越千年觅“郑声”

从幽深小径中的欧阳文忠公园

到威严古朴的县衙二堂

从别具韵味的卧佛寺塔

到古朴安静的南街古巷

新郑108处文物保护单位

经历了岁月风雨积淀

是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物见证

承载着新郑“活”的城市记忆

唤醒沉睡的“文物库存”

用以滋养百姓生活

凤台寺塔、卧佛寺塔、考院

接旨亭、水月寺

新密禹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一系列文物古迹相继修缮

群众可以近距离触摸

感知身边的历史

郑韩故城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

大吴楼手工作坊遗址公园

李家楼郑公大墓遗址公园

裴度 公 园

后端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

......

一批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

加入旅游元素

让文物遗址

惠及民生、传承文化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8000年的文化积淀

厚积薄发为信心和底气

以“古”闻名的新郑

正奋力谱写

以“新”出彩的时代华章

这座郑州地区

唯一人口破百万的县级市

已构建起以

电子信息、健康食品、

高端商贸物流等为主

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

高端文旅等新兴产业

加速崛起的

“三主三新”现代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

新空间、跑出“加速度”

县域经济连年稳居

全省第一

产业兴则县域强

新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3家

现有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

24所大中专院校云集

引入银行机构16家

均居全省县市第一

营 商环境 正 成为新郑

“金字招牌”

释放出“强磁场效应”

1634项审批服务事项

进驻政务服务中心

位列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

全省县(市)第一

幸福就在绿水青山间

55个多功能街心游园

13个大型城市公园

形成街头绿地、社区游园

交错相连的城市绿地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

向基层“末梢”延伸

10亿元规划建设

城市展览馆、科技馆

图书档案方志馆

市民文化中心 文明实践中心

青少年活动中心143个文化站

文化服务中心遍布基层

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幸福更有质感

当下的新郑

正以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生机

打造兼具自然生态之美

彰显历史人文魅力的

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

为8000年的文明之源

注入新时代的血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我是黄帝故里,我在河南新郑》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特殊)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新郑文旅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最新资讯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